闽南网1月8日讯 昨日,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四次成果发布,此时距离第三次成果发布已有一年。在第四辑的整理报告上,共收录3篇清华简文献,重现了古代最早实用算具的真容,对历史学、文献学、科技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宝贵的研究资料。
第四辑包括一篇题作《筮法》的文献,记载了一种盛行于战国时代楚国、不同于《周易》的占筮方法。据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介绍,这篇文献保存良好,没有明显缺损,在2008年入藏时就发现,该竹简是唯一一部保持原来成卷状态的竹简。
李学勤指出,《筮法》还有将八卦分置八方的卦位图。“我反正是没有见过比这更早的卦位图了。”另一篇题作《别卦》,形制较小,本来是有8支,但是有一支缺失,只有7支。
李学勤介绍,在最初整理清华简时,就注意到有几支书简比较特别:形状上显得比较宽大,且上部有红色横线,非常显眼。这组竹简共有21支,保存相对完好,只有4支上部有部分残缺,残缺部分可以通过内容进行推理补全。
经过收集整理后发现,这几支“胖大”的竹简拼接之后形成一个表格,表格里写有数字,数字的写法与我们熟悉的写法有所不同,如“30”,就有“卅”和“三十”两种表达方式。
该数字构成的表格,用的是十进制,利用乘法交换律原理,能够快速计算100以内的两个任意整数的乘积,还能够计算包含特殊分数“半”的两位数乘法,计算功能超过了以往我国发现的“里耶秦简九九表”和“张家界汉简九九表”等古代乘法表。
李学勤说,经过研究发现,该算表不仅可以将复杂的乘法转变为简单的加法,还可用于除法运算和开方运算。至于古人是否利用该表进行过此类运算,还有待考证。
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、全国数学史学会理事长郭书春先生认为,该算表填补了先秦数学文献的空白,是目前所见到的中国最早的数学文献实物,比目前能够见到的古代十进制乘法表年代都早。
09-17 9阅读
09-17 9阅读
09-17 8阅读
09-17 8阅读
09-17 10阅读
09-17 10阅读
09-17 8阅读
09-17 8阅读
09-17 10阅读
09-17 9阅读
04-19 712阅读
05-09 702阅读
04-01 647阅读
03-31 603阅读
03-31 602阅读
03-31 598阅读
03-31 579阅读
03-31 562阅读
03-31 557阅读
03-31 547阅读
04-02 543阅读
05-03 534阅读
04-25 513阅读
04-06 499阅读
03-31 487阅读
05-05 481阅读
04-01 456阅读
04-02 456阅读
04-01 451阅读
04-01 446阅读
04-01 445阅读
04-02 445阅读
04-01 443阅读
04-02 439阅读
04-26 439阅读
04-01 435阅读
04-01 435阅读
03-31 433阅读
04-01 425阅读
04-02 412阅读
04-04 167阅读
05-05 126阅读
06-12 92阅读
06-30 79阅读
04-11 123阅读
06-22 78阅读
06-25 83阅读
06-11 156阅读
04-22 118阅读
04-05 116阅读